五菱的艰辛历程(2):为何走向合资
上集说到,五菱在1980年自己引进了一台三菱L100面包车。买回来自己研究,只用了3个月时间,就完成了整车的测绘工作。
最终在1982年1月,没有什么冲压啊、机床这些的,就是纯手工敲打还有靠模,做出了第一台微型货车LZ110。
总算实现了在微型车制造领域零的突破,然后又像当年做拖拉机一样威风咯,马上在北京、南宁、柳州三地报喜,也得到了国家的认可。
(相关资料图)
这时候,柳州拖拉机厂又准备原地起飞了。同年的9月份,广西发出通知,《关于柳拖柳机联合建设微型汽车的通知》,决定让柳州拖拉机厂转型为生产微型汽车。
1983年,工厂被国家计委和机械工业部指定为中国四大微车定点生产厂家之一。
1984年10月,柳州拖拉机厂生产出的“五菱牌”LZ110微型货车,通过国家技术鉴定。当年投放到市场的就有2300多辆,大受消费者欢迎。
到了1985年,工厂超额完成了生产小货车3000辆的目标,一共生产了4224辆,总产值达到7323万元。
也是在这一年,发生了历史性的一幕,柳州拖拉机厂正式改名柳州微型汽车厂,真正成功转型为生产微型车。
那叫柳州微型汽车厂,那五菱的名字是怎么来的?当初做汽车的时候啊,他们用的是之前的万家牌缝纫机的“w”标识与名字。
直到有一天,据说是一位刚入职的大学生,从三菱logo里得到一些灵感,他觉得W也是“五”的拼音字母,再加上三菱的钻石型,比光是一个W字母要好看多了。
看似随口一说,但是厂里的领导非常重视,反复开会讨论这个logo的问题,最终一致通过了这个创意。在1987年,Z110OVH厢式车下线,这个五菱logo也正式注册使用,直到现在。
接下来的几年五菱可是一帆风顺,1989年柳州五菱汽车企业集团正式成立。
1991年产量达到了13100辆,在国内微型车行业排到第三。
又过了五年,五菱汽车企业兼并了自己曾经的母公司:柳州机械厂,柳州五菱汽车有限责任公司就正式成立了。
到了1998年,五菱这年的生产、销售量达到10万辆,一跃成为当时国内微型车行业产销第一的车厂。
到了99年,五菱也从有限责任公司转变为股份有限公司,也在这年累计产量突破了50万辆,算是这么多年辛苦经营的一个里程碑了。
但是,市场总是危机四伏,接下的这几年,五菱也遇到了重大的转折点,正是有了这个转折点,让五菱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虽然说1999年五菱突破了50万辆大关,但实际上,背后暗流涌动。
当时啊,国内微面市场的发展非常激烈,当时不管个体户还是家用买家,都觉得微面实用,每家车厂都抢着做微面,想要分一杯羹,所以五菱的市场占有率从超过20%,下滑到15%。
这个数据给五菱敲响了警钟,发展迅速但是也到了瓶颈期,在资金、管理和技术方面,都消耗得不太健康。加上市场竞争激烈,内忧外患同时夹击,管理层开始不淡定了,辛辛苦苦几十年才有点起色,如果败在我们手里真是千古罪人啊。
别慌,办法总比困难多。当时的政策,倡导企业改革要重组,还鼓励引进外资和技术来促进发展。
那汽车方面,有很多车厂都选择和国外的大品牌合资,如果没记错的话,四川昌河算是先例,后面就有了昌河铃木,最近几年炒火的北斗星就是昌河铃木的产品。
五菱觉得这个办法行,马上找到通用谈。
但是,每家外企最多只能和两家国内企业合资,通用和上汽合资都知道了,但另一家应该没有听说过了,就是金杯通用汽车有限公司。
所以五菱想要促成合资,办法不是没有,先是2001年7月,上汽集团和五菱汽车签署资产划转协议,五菱将75.9%的股份,转让给上汽集团,成立了:上汽五菱汽车有限公司。
到了2002年6月,五菱汽车和上汽集团、美国通用汽车公司三方达成合作,成立了三方合资的汽车公司。上汽集团占股50.1%,通用汽车占股34%,五菱汽车占股15.9%。
现在,大家就清楚“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了。
一顿操作下来,五菱就汇集了上汽和通用的资金、技术,甚至是管理等等各方面的资源,五菱也因此到达了一个更高的起点,进入飞速发展期。
标签: